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Rijks Museum.有待解答的參觀體驗

由於很多次在歐洲旅遊中,走訪過太多中世紀以至文藝復興的藝術館,也真的沒有太大意欲到訪Amsterdam的Rijks Museum。然而,朋友Thomas說這個地方用了10年時間重新改建,2013年才正式開放給大眾,應該值得走進其中看看這個皇宮裡的藝術館。所以,最終也就聽從他的提議,好好找個時間慢慢地參觀。然而,這個藝術館給我的,並不止是藝術作品與觀看者的互動,還有因其設計與安排而給我有很多奇怪獨特的體會。

首先,走進藝術館前,已經在路上發現皇宮1/F的中庭,開了兩條單車及行人來往的道路,本來也沒有覺得甚麼特別,然而當正式在藝術館買票後,我期望自己開始進行「歷史長河的藝術品體驗之旅」時(我喜歡從時間的順序來品味藝術作品),發現入口所指的第一個館藏,是屬於1800-1900時期,並且是倒序的安排似的。那刻,我打開藝術館的地圖,嘗試找1500時代的地方,然而它卻在地圖上,另一邊的1/F樓層,好像是我必須要離開入口,到達另一邊皇宮似的。(因為,請記得那裡1/F的中庭,因為單車路而不能直接通過。)

若不明白,請看下圖的顏色,你就或許會明白多少。(這也是我看了很久,才明白平面圖設計上顏色的重要性)



即你現在身處於紅色地區開始看藝術品,但若以時序來理解藝術品,其實你需要從1/F 藍色的地方開始。但怎樣到那邊?我站在門口,怎樣也找不到通道,問自己「其實,不跟時序,又有甚麼不好?」那刻跟自己說,就不太執著吧,還是從方便的地方開始。然而,走著走著,看完了紅色的區,也看了三分之二的2/F 黃色的地方,已經兩個小時多了,決定離開藝術館,到外面喝杯咖啡小休一下,好讓看藝術品的心情可以更慢一點,不想太急一點。(我想,一個旅客來Amsterdam,買一張Holland Pass/ I Amsterdam Card,並且為了省錢而一天跑兩到三個重要的藝術館。其實,當中的所得與感受,怎能一下子消化?)


當我帶著咖啡,到戶外的花園享受陽光時,重新整理一點自己走在藝術館的感受。一般的古典藝術館,總是想提供一種直線性的參觀經歷給別人。那些文字與解釋的資料,大部份也是想提供一些圖像,讓人們理解當中的藝術視點跟社會互動的歷程。「為什麼Rijks Museum的藝術總監跟設計師,最後要選擇讓參觀者經歷這不是線性的路線?」有趣的是,這個問題更帶來另外一種感受,就是覺得「對藝術館安排經歷的問題,好像只是出現於參觀現代美術館才有,對嗎?」這當然是一種刻板定型。因為,大部份的現代美術館,或多或少想讓參觀者的既有想法來一點挑釁,對他們的日常感受帶來一點沖擊。然而,在一般國家古典藝術館,那會這樣?突然間,我跟自己說:「你先把這個感覺放在一旁。因為,設計者及藝術總監,應該是很了解這會帶給對習慣以時序來參觀的人有一點點麻煩吧。只是,設計的過程裡,一定是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原因,才令他們不能不作這種安排。我相信他們總是會想提供一個全面而且很體貼的感受給參觀者吧。」於是,休息過後,決定要問問服務員,其實藍色的區又怎樣開始,是否有另外一個地方作入口。

回到館裡,他們表示真的沒有別的入口可以直達藍區。如果想要去最初的藍色區域看藝術品,必須從紅色的地方,走過黃色的區,然後再利用樓梯走到1/F。天呀,如果真的要跟時序走,好像就是要跟很多藝術品擦身而過,才能夠好好地開始享受。那麼,為了什麼原因?回家時,我跟Thomas分享在藝術館這種種奇怪的感受與疑問時,他跟我解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兩條單車徑及行人路」。他說,當年在設計師提出設計案的時候,已經想把皇宮1/F 的點封起來。只是,市民就覺得這會很不方便,並且問:「為什麼我們住在這個城市的人,為了方便參觀者參觀數小時,卻犧牲我們的方便?」然而,在我觀察裡,如果那條路真的封起來,人民就要走多半個圈,大概用上3~5分鐘吧。這是否真的帶來很不方便?原來,這個討論持續了四年多。沒錯,四年的時間!最終,設計師決定開放單車路,讓市民可以直接從一個點到另外一個點。

那刻,我就明白多了。因為,中間不開放,使得同一個樓層,必須分開兩地。可是,同時為了提供它們屬於同一個年代,他們卻又不能夠放部份的畫作在第二層樓。所以,無論他們怎樣安排,好像最終也必須要經過中間的2/F 來參觀,即你必須或多或少跟某些藝術品擦身而過才能夠完成整個參觀之旅。只是,我仍然想不通,為什麼不可以,不把參觀的路征的入口,把1.18跟1.1 對換等?而且,為什麼一從1.18到1.12後,上2/F,如果真的要倒序的話,我更要通過中間的大堂,到1.11?如果直接走過去對面的樓梯往下,卻突然從1.1開始。Thomas跟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好像怎樣擺放也不能滿足所有的時間及空間似的。

好吧,就讓這次經驗所產生出來種種問題,留待適當的時機裡找出解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