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Hong Kong.走進自選的人群之中


記得從歐洲回港後的日子,沒有特別跟朋友見面,也更沒有大事公告已經回港的消息,卻只是找少數的朋友見面,談談心中的經歷後,就繼續走上南韓之旅。然而,這次從南韓回港休息了數天後,心中的那份平安也使得自己好像有心理準備,主動跟一些好朋友見面,甚至決定返回聖若瑟書院,跟舊同事、工友見面,聊聊最近的生活情況。在眾多的不同朋友群體,也是自己主動相約的,是自己選擇見的朋友。因為,在旅程之中體會到、認清了一些朋友跟自己的經歷以及發現了那些朋友是真正關心自己,自己也很願意關心的人。何解我這麼說?

首先,必需要對自己這種「分類」負上責任,承認自己選擇了跟一些自己認為是「苦情人」的朋友分離。回望一些日子,發現有些朋友每次出來約會,把自己盡可能所面對的困難、苦況一一相告。無錯,朋友互相承擔對方的低谷,有何不該?然而,我發現自己不特別想見面的那些朋友之中,他們有一種特性,那就是「只懂述說自己,不懂、不特別情願聆聽別人的苦」。那些於我這個階段不被選擇見面的朋友,我對他們是殘酷的,我對他們的失去了一些人情味的,可是在我心中,他們的負能量太強吧,而且也好像從來不認為我也能經歷高興低,甚至有數次跟他們述說我的情況,他們也說:「你都不算太差!我就....」當然,朋友間成長的步伐、人生歷練、面對苦與樂的心境各有進路,也不能同步同感。可是,對一段關係太單方面地一個說、一個聽,那是我喜歡的朋友關係嗎?


這個月所見的朋友裡,發現每次我也能把自己想說的,他們也樂意傾聽;他們所說的,我也樂意傾聽的(但我是否也只是作聽?)。還有,在約會之中真的感覺到一份獨特而美好的感情在其中,好像無論自己身處在任何環境之中,他們身處在任何境地裡,我們也能互相扶持似的。而且,那些朋友是見多少次也不會覺得多,反而一些「質問我為何不出來」的朋友,真的一次也會嫌多!然而,這種選擇不相見朋友的事情,有時有點自責,把別人拒付門外,枉為對世界慈悲的心態。可是,人大了,對自己感受重視了,也就不再理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甚至有時想「他們有沒有明白我為何拒絕邀約?」負能量太多,我也受不了。或者說得準確一點,旅行回來後,發現為別人負擔起負能量,是需要自己心甘所願,這份甘願,來自這些年來的相處而來。

終於走進人群之中,打開自己的心窗與他們交流,回憶也好,哭笑也好,那份不怕朋友看見自己,他們也不怕讓我看見各人徹底懦弱、受傷、醜陋的自己,各人真誠地交流著,讓情誼醞釀於空氣之中,呼吸起來,縱然不能為心中所煩惱擔憂的事情找到答案、尋覓出口,但卻能使人重新有勇氣再思考,再面對自己,坦誠地擁抱自己當下的一切。

這是旅程之中使我認清的一件寶物,也將成為我給予朋友們的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