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Rishikesh.用心的人.美食餐廳之旅

在印度的這段日子,不知自己是否真的能「感受別人的心能量」的能力,發現在市中心的一些餐廳進食時,每當遇到一些用很有趣及友善的人的餐廳裡,食物總是得別有味道,也更美味可口!現在讓我介紹一些自己鍾意的地方。

1."Oasis Cafe"的Vegeterian Breakfast 及 Hello to the Queen


這是一間相鄰於瑜伽學校旁的餐廳。最初,自己也甚少在這裡進餐。然而,一些同學們卻推薦這裡的食物,覺得水準不俗,價錢也合理。於是,大約三星期後,這裡成為了我早上甚至一些晚上,避開同學們的嘈雜聲的地方。他們的早餐是超級美味!而且老闆是一位很老實的印度人,每次也用心準備食物,也相當的體貼我們所需。基本上只要你提出一些味道上的要求,他們也能一一為你送上。真的,他們的Vegetable Breakfast是我的最愛!我差不多每次到那裡,也忍不住重複揀選這道菜式。哈哈,就連數個晚上來這裡,我也是點早餐!老闆經常跟我開玩笑說"I know what you want! You want a Vegetable breakfast without few potatoes as your dinner! Right?" 真的很有我心!連我經常說不要薯仔他也清楚知道。


另外,同學們來這裡是品嚐他們的甜品—— Hello to the Queen。這是由大量道地的雪糕置頂,下面加入香蕉及麥餅碎,以朱古力漿點綴而成的一道簡單甜品。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下,真的很大快人心!可是,我跟它的緣份太短,差不多到最後一星期才有勇氣吃這道甜點!何解?因為我經常把胃裡的「甜品位置」留下給以下的另一間餐廳——The Office。

2. ”The Office”的Masala Chai及Samosa

The Office最得我歡心的,是那裡的印度奶菜及Samosa!!

他們的Samosa跟一般的印度小食不同的地方,是以甜品形式為主!一般的Samosa是把以香料炒過的薯仔,放進麵粉酥皮後再炸(一些香港人以「咖哩角」稱之,其實也有一點失實,因為街上的Samosa沒有什麼所謂的咖啡味)。他們提供的有兩款,分別是「肉桂蘋果」及「朱古力香蕉」。天呀,你知道它們受歡迎的程度,是下午一點過後基本上一定是全部賣掉!所以,要吃的話是早上來到餐廳比較有可能。當然,有時也有例外,下午三點過後,有時也會餘下朱古力香蕉味的Samosa。有些早上,我會為了他們的Samosa,而跑出來享受一個早餐,望著恆河邊發呆。不過,對我來說就算沒有美味的Samosa,他們的Masala Chai就幾時也有得喝!也是我來這裡的最重要的原因。

上面的那個老伯就是老闆,他每次看見我進來,也就二話不說為我準備我喜歡的Masala Chai!我的Masala Chai有什麼特別?他知道我並不喜歡有糖份的,而且也喜歡香料味道較重,而且永遠沒有令我失望(他這麼懂得知我心意,是因為Charu為我跟他解說過,才更清楚我想怎喝)!不過,就算第一次喝那裡的Masala Chai,也就已經愛上了。老闆的Masala Chai好喝的地方,是奶味夠重、夠厚,而且香料十足,茶味濃。而且他真的把所有材料一起在煲內煮的,並非一些餐廳只是加奶粉及香料粉末。在印度要找喝上一杯自己喜歡的Masala Chai實在並不容易!還有,我很喜歡看著老闆工作的時候,他十分集中,很少跟街上、店內的人談話。他專注於自己的工作,靜靜地為客人準備食物(他的兒子們就比較喜歡跟別人談話、聊天)。或許就是他這份專注,也使得我更愛上這裡的一切(他們的生果沙律也是我最愛!),也使我盡量每天也抽時間來見一見老伯伯。臨別的那天,跟他實在依依不捨!

3. "Namaste Cafe" 的 美麗時光

Namaste Cafe一定是我和Susan、Eboniee及Charu最喜歡一起眾集的地方,那裡的老闆及其細佬,也是很友善。那裡的食物相當美味,同時也是比較少有的餐廳,沒有太多蒼蠅飛來飛去的地方。他們最令我驚喜的,是他們竟然有我喜歡的一款意大利薄餅——Calzone!


天呀!在香港很多聲稱是意大利薄餅製作出色的餐廳,也甚少有這道菜。然而,在印度能夠有一些意大利薄餅已經很令人高興,現在既然有地方可以知道有這款薄餅,我跟老闆大讚了很多次,他們很有「學識」!除了食物美味之外,Namaste Cafe給予我的,還有我跟朋友們在那裡討論、分享人生裡各種大事小情的地方,也是陪著我六星期在Rishikesh 學習成為老師的一個地方。


跟餐廳不同的人接觸,跟不同的食物遇上後,讓我更深信食物的美味,跟廚師準備的那份善心、當中的美意,是有關係的,也是能放進食物裡,提升當中美味的程度的。

原來,看見不的東西,可以能從味覺裡品嚐得到出來的。

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Rishikesh.Charu問:「什麼是咖哩?」



有一天跟 Charu出去市中心的時候問起她何時帶我去找一些道地的餐廳吃咖哩。然後,她笑著反問我:「什麼是咖哩?」那一刻,我呆了。哈哈,原來她的這個反問是很有意思的。

在印度生活了差不多兩個月,由於經常食寺院及學校提供的膳食,我可以說食過多不勝數的道地北印度菜式,並且越食越感受到北方印度的香料是什麼。然而,再細想一次,這麼多的美食之中,實在從沒有聽過一道菜叫「咖哩xx」,甚至很少品嚐到在香港所食過的「印度咖哩」。究竟何解?是北印度方面不喜歡吃咖哩?還是,我沒有主動在餐廳叫上一款咖哩?再細想兩個月到餐廳裡叫印度食品,又真的好像沒有「咖哩xx」。

Charu解釋說,其實在印度的北方與南方食物料理有很大的分別,而且在印度人的觀念裡,是沒有「咖哩」這個菜式的。「咖哩」,是在英國人統治下,為了方便起見,把他們所有有關香料的菜式也叫作「咖哩」。

原來,吃了這麼多年的所謂咖哩,是一個把所有香料料理歸納成一個大菜式之下而已。這樣的把多種不同的食物歸做同一類的做法,再想深一點,實在是把印度菜式的獨特及其迥異扁平化,使得人們更不懂得箇中的獨有味道。再者,印度人也堅持每一道菜式也有其名字,絕不隨便改動。例如我最愛的Paneer Masala, Dal Makhani, Samosa, Chapaties 等,它們各有各的煮法,若你看見它們是黃色就叫作咖哩,那就是把它們的身份破壞了。例如:你不會叫Lassi 做Yogurt,因為做法跟味道不一樣,因為如果是真正的印度Yogurt,其名字叫作Curd。不過,對於咖哩,我也是第一次發現自己這麼的無知。

Charu,她真的是我一位認識豐富的印度當地導遊!今天起,我決定不要這麼容易說食「印度咖哩」!

p.s. 後記

回港後買了一本書《咖哩群像—印度料理文化誌》(莉琪.科林漢著;程芸譯(2008),臺灣:財信出版社)細閱,發現現代人對印度很多食物的了解,完全是不了解,並且當中的演變過程,也隨著英國、歐洲及中亞等地的入侵與統治,帶來了程度各異的影響。

「咖哩,是歐洲人強加於印度食物文化的概念。充滿想像力的印度人們給予萬花筒般豐富的印度各式菜餚各種名稱,但即便是歐洲人對於這些菜餚讚不絕口,卻無心一一牢記,而僅全數冠上『咖哩』之名。」(頁10)

隨便利用文字概括,其實可以是一種「化整為零」的破壞。前幾天在香港無線電視裡看一個旅遊節目,看見主持人把放在桌上的Chapaties 簡化為「印度薄餅」也算吧。但他卻說得「清楚點」,說「印度薄餅」就是「Naan」。天呀,其實他有沒有用心考察過Naan 及Chapati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印度薄餅」?Chapaties是印度北方的小麥烤薄餅,Naan是印度南方帶有酥油的烤薄餅。

其實,一個地方的文化、食物、觀念,實在隨不同時代有所改變是很正常的,甚至改成為道地的獨特風味煮法也無不可。然而,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不受著文字的簡約化,而使得我們珍貴的味覺也單一化、扁平化到不能再容易接受世界各式各樣的獨立存有,甚至帶來各式各樣的偏見與誤解。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Rishikesh.印度婚禮.誰最瘋狂?

大約在第二個星期天,老師Sanjay的妹妹舉行婚禮,並且也邀請我們一眾同學參加印度人的婚禮。於是婚禮前幾天,大家為了出席婚禮而相當「緊張」。因為,一些同學們(我也如是)很想穿著得莊重一點出席,可是大家也並不清楚究竟應該如何著。幸運的是我有一位跟我特別好感情的同學Charu,她來自印度,所有對印度很多的禮貌無所不知!與此同時,靠著她到市中心購買衣服,也就能以「印度價錢」買回家,並且可以帶到附近的改衣師傅度身設計。於是,Charu、Susan、Eboniee 及我,就一起用上了一整個星期六購物,並準備出席婚禮。

印度婚禮的衣著,基本上是顏色鮮艷就可以了。有些同學以為應該是全白色為佳,可是Charu解釋,全白色的衣著是出席有關宗教儀式的活動才穿著,參加婚禮反而應該盡是有多鮮艷,就穿著有多鮮艷!最後,我選購了寶藍色的傳統Kurta再配上白色的Pajama長褲。Susan及Eboniee 則穿上女性傳統的Sari 。然而,由於Charu實在太懂印度傳統上的大小事情,部份同學也嚷著要她「教導」。Charu最初也沒有太大所謂,認為幫得到就幫。只是她開始發現有些同學卻一點感謝也沒有,好像把視她必要為她們服務似的。為什麼購買衣服也能如此瘋起來?

到了婚禮的正日,學校的工作人員很好,安排我們整班的同學乘坐相當殘舊及道地的巴士,哈哈,大伙兒也很高興一起擠在這架沒有冷氣、毫不舒適的巴士內。不過,我是相當享受這一次車程,好像有機會坐上自己也不太敢搭的巴士之中。再者,從窗外能夠看到晚上的恆河,也是另一種的享受。

大約八點左右我們就到達婚禮會場。天呀,我不能想像他們在一個很大,像是一個大型貨倉之中舉辦。而且,他們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食物給予賓客。還有,他們的婚禮儀式,傳統上是舉行三天之長。今天晚上的是正式兩個家庭合而為一的婚禮,也就特別盛大。大約晚上九時半至十時,天空放出煙花,也代表新郎正準備進入會場。

在印度的婚禮上,新郎會身穿白袍,坐在一架馬車上,如像白馬皇子般出現。另外,一眾男親友、家人,則會在馬車前,「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一邊跳著舞、一邊唱歌、一邊迎送新郎到達會場。

這個場面既熱鬧又高興,並且大家也似乎瘋了一樣,不斷跳舞,不斷高歌,那種投入的程度,實在是比得起在Disco裡面的喪跳。我在一旁原本也只是想拍攝一些相片留念,可是身體那份想跳舞的感覺,實在再也忍不住了!而且,我是有一點「偏心」的。在會場內的一角,其實已經有一大班人跳舞。可是,我感到那個舞池大部份也是我們的同學,那些歌曲又只是英語世界的,好像沒有一點吸引我之處。但這裡完全不同,一起高唱的是印度語,跳舞的盡是印度人,那我就盡情投入印度的世界吧!跳著跳著,也自然跟很多印度人瘋起來了。哈哈,同學們大部份也只在一旁觀看,事後也大讚我的「膽子」及「瘋癲」。我跟他們說:「其實我本身並不是跳得很落力,但大部份在我身邊的印度男子,就不斷捉著我,要在我面前跳舞!」不知怎樣的,印度人的「瘋狂」,在我眼內永遠也是很可愛及充滿正能量的!


到差不多新郎進場後,時間已經差不多晚上十一時。Charu說,「正常」的婚禮,新郎很少會這麼晚才進場。Charu表示,對於她而言,她相信是男家其實並不特別在意要給予女家的面子,所以由得他們的親朋好友喝到一點醉,跳舞跳到有點爛也不管時間才出現。究竟,印度的「男」與「女」、「家庭」及「婚姻」的觀念,到這個世紀是什麼一回事?不過,一個婚禮也不能看成是整個印度文化的「總結」,只能作為一些理解其文化的背景吧。

由於時間很晚了,學校的工作人員安排了回程巴士給予我們,好讓我們能夠於明天上課。於是,我就選擇沒有完整地目睹整個婚禮的過程就踏上回程的巴士。我說沒有「選擇」,是因為有一部份的同學,在走到上落巴士的位置中途,跟工作人員說很想留下來見證婚禮,但工作人員說交通未必安排得到,而且也要問Roshan的意見,始終明天是要上課,並且婚禮的儀式可能要到凌晨才完成。可是,部份同學們卻相當希望他們能安排留下,甚至有同學提出自己叫的士回去也可以。同時間,有同學找Charu查詢晚上安排時表現出一些不滿的態度,好像把學校安排的一切不妥全部歸納於她似的。但他們又有沒有想過,Charu跟我們也是同學,也是被安排參加婚禮。她,只是全班同學裡唯一一個懂得印度語的人,並且她主動義務地幫助學校的工作人員為同學解釋而已。部份同學們卻像是把她看成「資訊網」。Charu最終也在我面前發了一次脾氣,傷心地說從此不再為同學們服務!那一刻,我也很為她感到痛心,一場開開心心的婚禮,為何有人會落淚?

最後,經過一輪商討後,期望留下來見證婚禮的同學們的「願望」可以達成,並且相當興奮地歡呼。然而,對於我及相熟的同學來說,我們把自己的身體作息時間放在首位,也視明天上課的重要性放在前面。我很清楚知道,若然我留下當然有些東西可以得到,同時我也會交出自己的精神,隨時一整個星期也不能好好上課,身體疲憊不堪,對自己於瑜伽的修行及鍛鍊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及勞苦。看著他們像另一種「瘋了般」追求留下體驗婚禮(其實這是否一種慾望多於願望?),究竟,他們有沒有理解過自己的選擇是什麼一回事?往後的一整個星期,不少同學表示他們很勞累,甚至有同學們缺課、生病各種不同的情況出現。他們缺乏自律性的情況持續了一整個星期,除了他們自己有所不妥之外,因著他們的缺課,班上集體練習的能量及氛圍也隱約地變得很差,像是彌漫一種「休養」的態度。

其實,這場婚禮的前前後後,誰最瘋狂?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Rishikesh.不斷說話的人生

離開寺院生活後,在學校的生活,最令我苦惱的(甚至帶來困擾),就是同學們的不斷談話的生活習慣,使得我常常也有一些惱火在心中,並且也讓我學習一次怎樣「理解」、「體會」別人生活不同的態度。

走入學校之前,在寺院裡明白,瑜伽是一種心靈活動有深入的體會,而且也越來越覺得瑜伽的整套思想體系,是希望一個人能夠透過「靜心」而達而自己具有更「清晰」的腦筋去看、體驗這個世界。所以,寧靜是很重要的生活訓練,也使我有很多因著環境的寧靜而得到心靈體會的機會。所以,在瑜伽老師訓練學校裡,我把這種「態度」視為「必需」的。但其實「幸福未必是必然」、「寧靜也未必是一個瑜伽老師對一己的內在要求」。

第一星期裡,同學們一有機會見面,就會經常性地跟你說話並從而認識對方。可是,大家了解對方的,好像只是一些「你的工作是什麼?你多少歲?來印度玩了多久?可以推薦那裡值得旅遊?」等問題。在南韓也好,在印度也好,我對這些所謂的「交流」已經很厭倦了,並且經常感到「其實你知道一個人這些背景,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或許是自己對別人有些成見吧,始終覺得認識一個人,並不是這樣的。再者,從我這麼多年的經驗裡,有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識與相遇,是講緣份及性情。有時,你談了很多有關大家的資訊性問題,那些回答,既沒有對自己了解生命更多,又沒有讓自己對生命的本質的理解豐富起來,那麼,談話的重要性在那?
不論談話內容是怎樣,我接受「了解」是需要透過「談話」。只不過,我認為「了解」是從別人說故事,表達他們的意識流等,讓我感受到那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同時,我在學校只是一心想作瑜伽修行,從心靈修練出法。於是,我把自己孤立起來,在早上差不多不太跟別人說話,而且有是別人問一句,我只答一句,不會追問別人,也不特別跟別人聯繫起來。可是,我實在太受不了他們的「熱情」,他們不斷跟我說話的生活。

於是,在第一個星期尾,我私下跟老師Roshan說,想自己於下個星期開始,表達自己想在5:30am 至9:00am 選擇沉默,並希望同學理解我不回答並非沒有禮貌,只是我想自己多一點將口合起來,專注於一己的修行。然而,Roshan跟我說,其實他們習慣把沉默時間在第三個星期裡開展,勉勵我等待多一個星期,事情也將會變好。到了星期三的早上,真的有「沉默時間表」出來,而且放在極度當眼的地方,每一個同學在食飯的時候,也一定見得到這張通告。


不過,原來有很多的同學們,也不太覺得「沉默時間」是必需要遵守的,也聲稱自己「記不起」有這樣的安排。天呀,沉默真的這麼困難?說話的內容、向對方發問並找答案,真的這麼重要?

在第三星期至第四星期,每天的沉默時間,也仍然有不少同學在跟另一些同學在說話。我發現有些同學更把一些想沉默的同學談起話來。例如,有同學在瑜伽禮堂正打坐之中,但有同學仍然跟他以"How are you today?"來打招呼,同學們又怎能夠不回應以表示自己有禮貌呢?然而,當他們出聲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想過其實是對一些尊重沉默時間的人是相當不禮貌呢?還有,我跟一些很要好的同學們,也盡量不作聲,享受沉默時間的空間,也希望為自己製造一個空間,準備一連串跟身、心靈與瑜伽互動的時刻。但當我們叫別的同學不應作聲時,他們沉默一回兒後,仍然會再次說起話來。天呀!!我真的不能理解,他們為何這麼喜歡說話,並且不斷破壞別人希望擁有寧靜空間的想法。其實,有很多次我靜下來時,他們之間對話的內容,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無聊」!例如:「你剛才去了那裡吃午飯?昨晚你知道附近有人唱歌嗎?」天呀,為何你不選擇在進餐時間跟同學傾這些瑣碎事?為什麼仍然要破壞沉默時間的「規定」?而且,在香港的瑜伽班,大部份也知道在瑜伽的班房內,是不能說話、不能帶手機進來等守則。甚至,我們一起到恆河打坐,也邊走邊談話,並且完全不理會別人想進行禪行的機會。

原來,瑜伽的修行,有很多看似必然的東西,也因著不同的人變得沒有必然。

無錯,我是對他們所謂已經「尊重」沉默時間的「尊重」有著很大的問號而心中有怒火。藉此,我於第五星期,決定做一次「衰人」,在班內選擇以一種溫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對他們這種種行為的不解與不滿。而且,我繼續提問「什麼是尊重?對話的意義及其重要性是什麼?」那一天,我豁了出來,也不執著於同學們怎樣看待我。但經過我的表達後,情況只是改善了一點點,而我也不再作任何的期望。因為,我清楚的是,當人未能理解一件事對他/她的價值時,他們絕對可以不跟隨,也有他們選擇的權利。認真地在班上講了一次,我一定不會再任何嘗試。

究竟,不斷說話的人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生? 我清楚的是,我並不否定說話的工具性之價值,只是質疑我們有沒有過思考,「說話的意義是什麼?」以及「如何善待這個工具?」的問題而已。

我知我自己有一點怒火,有時就跟Roshan分享。因為我知道這位老師很痛鍚我。記得有兩段說話,從Roshan對我私下的教導裡,我深深記著的。

「我們不能改變、控制他人如何想,說了自己的建議,他們經歷到也好,看到當中的重要性與否,全是看他們的緣份及體會。若然我們是"真",我們這一世明白,是我們的福。他們今世不明白,下世也有機會明白我們的"真"。當然,我們也不能說自己也是"真",也是"對"。誰人可以有這權威呢?」

「寧靜,並非只靠外在環境的寧靜,最終也是自己學會從心底裡找到寧靜的空間面對根本不會靜下來的世界。」

他的教導,我希望我一世也能記於心,活於生。

p.s.
其實,當我於班上談起「沉默時間」的困擾及想法後,有大半班的同學,也私下跟我表示,他們也承受著談話同學們的壓力。或許,同學們要裝作「尊重」或「保持形象」而沒有人在大眾面前提出「尊重沉默時間」的事情。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Rishikesh.沉迷哲學課



從第一天上哲學課開始,我就喜歡上Roshan的教學及其內容(人體學就太多生物學的專有名詞的學習,對我這位從中學開始就討厭生物科的人來說,實在是相當沉悶)。基本的課堂內容如下:

Yoga – Introduction
Origin of yoga
Different paths of yoga
Karma, Bhakti and Jnana
Consciousness and awareness
Evolution of awareness
Evolution of elements (according Sankhya darshan)
Panch kosha (five covering or sheaths over consciousness)
Annamaya kosha (physical sheath) - Gross body - Conscious state
Panch-tatva (Five-elements), Sapt-dhatu (Seven-tissues)
Pranamaya kosha (energy sheath) - Subtle body - Subconscious state
Panch-prana (five vital airs)
Karmendriya (five organ of action)
Nadi (subtle energy channels), Tri-shakti (tried energy)
Shat-Chakra (six centre of energy-transformation)
Kundalini and Granthis
Manomaya kosha (mental sheath) - Subtle body - Subconscious state
Manas (mind), Buddhi (lower intellect), Chitta (memory), Ahamkar (ego)
Jnanedriya (five senses)
Jnanamaya kosha (intuitive sheath) - Subtle body - Subconscious state
Buddhi (higher intellect)
Ananadmaya kosha (bliss sheath) - Causal body - Unconscious state
Turiya - Pure consciousness
Four-sutra (preface of Patanjali’s Yog sutra)
Panch-klesha (five causes of pain and miseries)
Raja yoga and hatha yoga

哈哈,對普通現代只學習體位法的人而言,上述的哲學理論是「一頭霧水」的。不過,若然你本身對「人如何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是誰?」等問題有興趣,上述的課堂內容絕對是令人著迷的。另外,我喜歡Roshan的哲學課,是他有一個很強的訊息跟同學們說的,就是他所說的一切,並不是一個最後答案及理論,而只是一份「建議書」,建議我們可以如何看這個世界。也就使得課堂的討論裡,極具開放性及包容性。而且,他的態度也是相當謙虛,當他遇上一些他不懂的,他也會承認的,也會希望一起探索更多。

記得第一堂的內容,已經令我思考了數天。
Roshan提出似乎只有人類跟自然、動物、植物有著不能互補的關係,即人類似乎是只收取而沒有回饋自然界的情況,甚至產生很多的衝突與破壞。若瑜伽講求重新跟自然接軌,人回歸自然為目標,那麼人類應該如何做?同一課堂裡,他又提出過,若我們皆接納「人是自私的(Selfish)」,那裡這個字裡的"Self",我們又有沒有深入了解過,才能談得上SELFish?這是否我們連人基本的「自私性」也沒有好好了解就說自己自私,是否員會走向了不知道的地方去?同時,打從這個課的開始,整個哲學課其實就是圍繞著印度教的教義及瑜伽經所提出,人是什麼、宇宙是什麼,人的心靈是什麼等,來回應人尋樣透過瑜伽的修行,來理解及實踐「人」的生活。

在第一星期裡的課,我就開始對印度教及瑜伽哲學、理論有著濃厚的興奮,也走到了附近的書店裡,買了一兩本Roshan推薦我可以看的書。天呀,一看就已經欲罷不能!分別是"Introduction to Vedanta" 及" Four Chapters on Freedom"。跟我相熟的同學們,也發現我相當勤學,每天也帶著書本,有時間就讀起來。其實,我跟他們說,那兩本書的內容,好像相當簡單的描述,而且像是不停地解答我心中一些疑惑。同時間,我有一種獨特的體會是我從來沒有過的,那就是這兩本書的作者,皆是印度教裡的大師級人馬,他們寫的信好像把你整個人攝了入去,在閱讀的過程裡,慢慢地把你的腦筋思想跟他們的文字連接起來,並且你越讀下去,就好像越是相信他們的理論似的。有一天,我跟Susan、Charu及Eboniee 說,我真的要停一兩天,不再追看下去,好像自己不自覺地被他們的舖排、文字等,帶進了另一個世界似的,實在需要休息,否則像是去了一個不知怎樣的境地。

從哲學課裡的得著甚多,而且從印度教及瑜伽修行的觀點裡,人性的軟弱及對世界的種種幻象,實在比我想像中的更複雜、更多層次及更貼身。那些在哲學堂裡留下的問號,我知道自己仍然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才更有可能把那些問題的內容及概念,清晰地表達出來,澄清當中的誤解,才能有真正的「問題」去追尋。然而,這份把「問題」看清楚的境界,是否同時也是一種「解答」?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Rishikesh.200小時瑜伽老師課程


離開山谷中的Phool Chatti Ashram,我就轉到Rishikesh 的市中心,靠近Ram Jhula的一所酒店裡住,並且參加為期六星期的瑜伽老師訓練課程。這次參加的瑜伽老師訓練課程,比一般在印度的學校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以六星期來完成200小時課程訓練。原來,一般的200小時課程也安排大約一個月內完成。由於我並沒有參與過一個月的課程,也就不能有什麼評論。然而,六星期的時間,似乎比較能慢一點學,多一點時間讓所學的東西沉甸。

在這次的訓練課程,每天的日程跟寺院生活差不多,也是早上五時許就起床,六時開始禪坐、練習清潔法、呼吸法及體位法。最大的不同是上午十時至十二時半,我們要上瑜伽哲學課及人體學課。另外,下午也沒有什麼宗教儀式,取以代之則是長久一點的禪坐及呼吸法的訓練。還有,他們於最初的兩星期沒有什麼安靜時間,往後當大家也比較相熟起來時,才正式加插一些安靜時間。還有,我們這一屆的同學有多達50人,要把同學分成兩組進行學習。可以跟同學見面及相處的時間,就只有哲學、人體學課以及日常的三餐進食時間。

在學校的生活裡,供應三餐的素食,而且質素也相當的好。只是由於我們的學校位於市中心,附近實在有很多不同的餐廳可以選擇,於是我跟同學們後來也時常到市中心的餐廳進食。不過,最令人放心的是整座Rishikesh也只提供素食,到任何的餐廳也不會有肉類的菜式來誘惑自己。所以,這個地方實在是很值得有心的人來進修瑜伽的。

在住宿方便,大部份的同學也有自己的房間連獨立廁所。在我那一邊的房間,更有相當大的露台可以曬太陽。不過,由於很多相當麻煩的猴子經常出沒在學校附近,所以沒有特別的原來,我自己也甚少到露台休息或看書,反而喜歡躲在房屋裡休息。因為,4月的天氣既熱及乾燥,實在不能在中午的時間,隨便到戶外爆晒,甚至也需要留在陰暗一點的地方,努力喝著清水,保持身體的濕度,以免自己中暑及遇上感冒。

究竟,這六星期瑜伽老師訓練課程,將讓我經歷什麼?

P.S. 若對這個課程希望有更多的了解,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rishikeshyogpeeth.com/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Rishikesh.隨水而捨「苦」



在Phool Chatti Ashram生活的一個月裡,可以讓人想到人生的「苦」。然而,「苦」的根源在那?苦,能否來自於外界?苦,是否只源於自己?我只能大約肯定的,是「苦」的感受似乎紮根於自己的心境與觀點,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對世界、對「內外」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執迷與無知吧。不過,「苦」是否有確定的定義?

記得林夕寫過一段說話,「要滅苦,先破執,不固執於追求,不以堅強為手段擁有為目標, 心才能沒有牽掛,沒有負擔故無重,才能自由自在。所謂心事,不過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執,執著於自己描畫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煩惱。」(林夕2008,原來你非不快樂,頁8)

他寫得很動人,也是讓我常常想起,像是一種提醒似的。越是了解苦之來源,越能看到自己的期望與執著是其中產生苦的根源。不過,怎樣也好,我知道自己正走上探問、經驗「苦」的路上,從心靈的開展來跟世界的「苦」接軌。然而,何謂跟「苦」接軌?我也不知道怎樣描述,卻記得每次到恆河作簡單的河祭也想到苦,也幻想自己以外其他人的苦。

於走在往恆河悠靜的地方之前,每人也可以在附近找一些花放在手中(在印度教中,當你手執鮮花後,切記不能用鼻子嗅花朵,因為你必須把「整個」花朵獻給恆河,也就是連當中的香氣給予恆河),帶著敬畏的心,慢慢走每一步,小心翼翼地保護手中的鮮花,並把它帶往恆河處。然後,我們站到水中,合上雙眼。當你感到心境寧靜了,便可以為恆河高唱"Om Ganga Mai Ganga Mai Ganga Mai "。每當我在柔美地唱出對恆河的讚美時,心中也把自己、朋友、世間的苦,寄託於那朵花之中,希望讓一切的苦,隨著這朵花放進恆河時一并帶走。

或許要消除苦,並非把人心裡所謂出現的「問題」得到解決,而是看透人「我執」,感受到自己所看到的幻像,使一己的自我放進自然界,跟世界連成一體,讓恆河帶走我們身上的一切執著與期望。

縱使世界仍然這樣轉,沒有什麼東西改變似的,但「苦」也可能已經就這樣簡單地離我們而去,消失得一乾二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