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Yinan.尊重的意義


因著工作關係,有機會在羅東高中遇上胡佩華主任,我想,是我這次生命教育交流團的一次寶貴而難得的經驗。或許,香港也有很多如她這樣努力實踐平權的人,然而聽見在校內勇於推動的,又有多少人?

那天早午,第一眼看見她,已經覺得她很有趣。一個「小丸子」的髮型,加上「方大同眼鏡」,她關心的生命教育又是一種怎樣的事?原來﹑她準備分享有關學校實踐性別平等的經驗。她以溫柔的聲線及堅定的眼神,慢慢道出這數年跟羅東高中教師與學生的故事。

胡主任從小就受到過語言不同的壓迫,成為一些弱勢的人。她不懂台語,老師只用「班號」來稱呼她。她甚至曾經被欺凌,把她困在廁所裡30分鐘也沒有人關心與發現。在大學裡,她走進社工學系裡,決心為弱勢群體出一分力。我相信就是社工的學習,她特別著重社會的公義與人的關係。(在香港的學校社工,有多少人還有社工應該關注社會公義的觀念?)

她為了打破性別定型(Sex Stereotype)的成見,在學校內的一層樓,設立無性別廁所。另一方面,她藉著一系列的活動,成功得到同學們的力量,一起以學校名義參與台灣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以團體名稱參與,是全國第一所學校實踐的)。這兩個舉動,對於很多香港的教師來說帶來很大的沖擊。然而,這份沖擊是正常的,也是應該出現的。因為,我們對性別的成見太深了,對同志事件偽善太久了,現在突然被安排胡主任的分享,所產生出來的挑戰,實在是非同小可的。而且,她正是挑戰我們對於「尊重」的意義為何。

在香港的教育裡,坦白說實在有很多教師,覺得自己是尊重「同性戀者」,卻從不在公開場合作出討論與探討。另外,他們「尊重不同性別」的人,只是停留在,不同性別,就應該用不同廁所的空間裡。然而,胡主任的行動,卻提出,真正的尊重,可能是我們如何可以真正地思考並實踐如何一起生活(How should we live together?)。同性戀者在學校,很多時只是看似被尊重,即大家認可有這種人在這裡讀書,卻不敢為他們做些什麼事情。即,我們有沒有勇氣教育同學,好好地跟他們相處?或者,我們如何認識同志文化?然而,這仍然是禁忌,只能「心底知道」卻不能「明言」,試問,作為同性戀的學生,又怎會覺得學校為他們的生命做過些什麼?再細想一點,有更瘋狂的,就是聲稱「香港有其他沒有宗教的學校可以選擇,他們有自由選擇他自己的路。」這種看似有道理的說法,其實只是變相把一些自己不認同的人,以「自由選擇」之名,趕出校門外。

另外,在無性別廁所的事例,更可見其實男與女的正真尊重與共和,其實可以是大家也守自己的行為,不用為了什麼自己的性別而害羞與尷尬。學生可以藉這空間來一起共處,也是實踐我們真正如何不把對方當成女跟男的分別吧。然而,香港的教師卻感到「香港不可能」,因為「香港很多人也不能夠接受。」其實,故主任正正就是要我們再思,「這個不可能」的背後原因是什麼理據?究竟,我們「不能接受」,是否正正反映我們沒有在「性別(Gender)」這議題上好好作出探問與了解?

其實,講到底,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只是認知有那些人存在,卻很少再加以想「我們應該怎樣一起共處?」更甚的,卻是「偽尊重」,即認知有你的出現與存在,但期望你不要在這裡生活的思考。就像教師們希望部份SEN 的學生離開主流學校、同性戀者離開宗教學校(或者希望他們改變為異性戀者)。胡主任以及學校及學生的思考與開放,實在使我佩服得很。

那天,我再次回想自己的所謂「尊重」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又有那些地方,其實也是偽裝的尊重?她,是提醒著我,我也有自己偽尊重的可能。

實在感謝胡主任的分享與提醒。因為,她開闊我們的想像空間,同時教我們記得自己也有盲點與不解的地方。

P.S. 那張合照,我自覺如同一位小FANS,嚷著要跟偶像留影。不知怎樣,覺得跟她就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聯繫感,好像她今天所分享的,安撫了我的心。

2 則留言:

  1. 阿鱗,這篇能讓我在我們新老手的FB分享嗎?我想讓更多台灣的朋友知道我們有這樣的老師。

    回覆刪除
  2. 可以呀,請隨便分享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