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Rishikesh.現代城市人的奢侈品



選擇在Ashram生活,目的原本只想為瑜伽老師訓練課程作好準備,也只想找個地方,多做一點打坐,多做一點體位法的練習,對「寧靜」的渴求是近乎零。而 且,在南韓的Golgulsal裡,經歷到寧靜並非寺院必然的規則,更未曾想過說話不斷的印度社會之中,寺院的生活會講求寧靜。

可是在Phool Chatti Ashram的生活裡,他們原來有比較嚴格的寧靜守則。同學們於每天的午飯後及晚飯之前,才能跟別人說話,而且也鼓勵各人在天台上的地方,比較遠離寺院內的廟堂附近交談。這樣,在平常的日子,有很多時間是不用跟別人說話,因為寺院生活的節奏及安排是相當穩定,經過一整天的生活後,也沒有什麼有關生活上的事情需要詢問。正正有這個安排,在最初的第一天生活裡,我就已經愛上這裡的氛圍了。

記得第一天的瑜伽哲學討論課堂裡,Randy(一位已經退休的美國瑜伽行者,在寺院裡為一名Karma Yogi,即義務工作的瑜伽行者。他負責教授瑜伽哲學以及管理一般住宿上的行政事務。Randy學識淵博及慈祥,明白西方社會的各種現象,他自己也有很多不同的人生經歷,使得他的課堂有著說不出的吸引力),對每一個的同學說:「寧靜(Silence),對現代城市人而言,如像你們一樣,是要用錢買回來的奢侈品。」無錯,他說得很對!人們來寺院、深山、退修也好,很多時也是要給錢的買來一個地方,渡過一次靜修旅程。而且,在大城市裡,人若想找寧靜,也隨時因著自己的手機、電腦以及城市人的相處裡,真的要靜下來不近別人接觸,根本是妄想。再者,「寧靜」所帶的心理壓力,也使得人們不太能夠忍下去,沉靜下來。為何說成「心理壓力」?

當一個現代的城市人,很多時候是相當繁忙,甚至也習慣於繁忙的生活。喜歡跟朋友們見面,找尋娛樂,以求忘卻工作、家庭及將來計劃所帶來的煩憂,或者消除人的孤獨感覺。於是,當人真的嘗試獨處地「沉默」下來,心中的各種聲音隨之而起,外在寧靜,內心的嘈雜聲卻響過不停,有時甚至於要面對一些不想記起、很想忘記的人生回憶。或許如此,人們再次很想找人談話,找一本書看,充塞腦海的各種思緒,並產生一種壓力,一種不想承受內在聲音的壓力。

Randy鼓勵各參與此寺院瑜伽行者體驗的人:「縱然這份內在聲音跟生活,對大部份西方社會喜歡"談話"的人來說,絕對並不容易過。但就當自己為自己買了一份昂貴的禮物,經歷7天寧靜的生活空間。因為,你7天過後,很快就可以繼續返回你從前喜歡的生活,也可以再次跟寧靜說再見。7天,很快就過。」

對我而言,我絕對有心理準備接受這份禮物,也很高興自己可以不需要跟其他人有對話。(有關對話的意義,將於另一文章跟大家分享)然而,這三個多星期裡,跟三組不同的人相處過後,發現很多的同學,對於寧靜的時間裡,是有一份難以忍耐的經驗。因為,每次的哲學堂上課前,老師也會讓同學分享一些在寺院生活裡的感受。有些同學表示從寧靜裡感受到自己原來很「喜歡說話」,「說話」已經成為一個習慣。在跟朋友一起用餐不說話,特別難受。這也難怪的,有些人是跟隨朋友來做瑜伽的,一點兒也沒想過一大清早,就已經不能跟自己朋友說話。而且,由於有朋友的關係,心中也容易比較想「分享」的衝動。然而,我同時也遇見了一些嘗試珍惜這份禮物的情侶及朋友。

特別要在這裡提及兩個,於第一期的體驗活動裡認識的瑞典同學,Jona及Helena。

最初,我是跟Jona相熟的。全因為大家也是少數派的男生,又有數次他碰巧在我附近的地方練習。有時,他跟不上老師的教學而偷偷地向我查問如何做那些動作,我有時又會偷偷提示他應該如何做才比較沒那麼容易受傷。其實,他對瑜伽的練習是一點兒也沒有經驗,怪不得很多動作也做不來。另外,有些時候老師要求兩人一起合作做動作,於是慢慢我跟他就成了「Yoga Buddies」,一起在瑜伽練習裡成了朋友。到了差不多第五天,我才發現他是跟女朋友一起來到這裡的!何解?

Helena及Jona已經同居了接近四年,差不多可以每天也見面及說話。因此,Helena及Jona認為,短短7天就算不跟對方談話也不算什麼大不了,很快也就能繼續跟對方說過夠。而且他們很認同Randy的觀點,於是他們決定在這7天裡,不要生活在一起,反而練習瑜伽及什麼活動也好,也盡量分開獨處,買份「奢侈品」給自己。他們真的很成功呀!如果不是跟Jona相熟,可能以為他獨自來到寺院,或者跟一起來的情人鬧翻或跟一位不相熟的朋友到寺院生活而已。我很欣賞他們的這個決定及決心,也很感受到他們對寺院體驗活動的開放性,以及7天之後他們各人對瑜伽生活經驗的各種獨特的體會。

無錯,「寧靜」真的是一份奢侈品。因為,就算用錢,就算遠離城市,就算到了寺院,也未必一定能購買得到,也未必一定能體會得到寧靜的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